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2009-9-21 10:37:29
形成一个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其信用体系建设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们先看一组权威数据:中国企业坏账率平均为5%到10%,美国企业则为0.25%到0.5%,相差10倍到20倍;中国企业逾期账款平均时间为90多天,美国企业只有7天;中国企业每年的无效成本占销售总额的14%,美国企业只有2%到3%;中国企业的赊销比例为20%,美国企业则高达90%。简单分析一下这四组数据中的其中两项,首先从坏账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同样是一个亿的销售额,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至少要少花1100万元的成本。其次从赊销率上,两者所表现出的差距更为鲜明,隐藏的问题也更让人担心,因为企业的信用,主要表现在商业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是买方市场的今天,单纯依靠传统的竞争手段,比如质量、价格和服务,已经很难确立竞争的优势了,新的有效竞争手段就是赊销,尤其在加入WTO后,甚至可以说,不赊销就是等死。所以,在美国购物30天之内付款遍及市场交易各个角落,整个市场的运转,全依赖于一整套信用体系。只要有信用,年轻时就可以住上房,刚参加工作就可以开上好车。但在我国,总理当年亲自清理“三角债”的往事历历在目,“赊销是找死”的商场法则“深入人心”,两者无论在观念还是在机制上的差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不真正从战略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急起直追,我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能否生存都成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应按照“成立一个机构、健全三个机制”的总体思路,尽快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成立一个机构”就是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在西方,企业大都采取一种“三足鼎立”的组织结构形式,业务部门负责联系客户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登记账目和融通资金,信用部门负责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考虑采用何种形式交易、决定放账的时间、收账步骤等。但在我国,只存在以上前两个部门以及辅助性的办公室、人事部等,信用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普遍缺乏,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信用管理的部门。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借鉴西方经验,尽快在企业内部组建起由专业人才把关的信用管理部门,以细化责任,提高效益。
“健全三个机制”,即健全企业内部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一是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在交易前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获得合作方企业的有关数据,经由信用部门把资料整理加工,为每一个客户评估出一个信用额度,并严格按照评估的结论决定赊销方式,这样就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大量的信用风险。二是风险转移和债权保障机制,就是在交易中期,建立一套把有风险的业务转嫁出去、或者增加保障的措施。通过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既能够赚取利润,又可以规避风险。三是账款管理催收机制。据统计,87%的客户属于习惯性拖欠,如果加强管理,其中65%是能够付款的。也就是说,目前企业出现的信用管理问题,主要并不出在债务人身上,而出在自身信用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债权人身上。因此,从发货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进入管理程序,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办法。只要制度到位、机制健全,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债务人更正不良的习惯并一直处于监控之中,相信绝大部分坏账是可以避免的。